【组成】茯苓四两(12g)、乌头炮,二两(6g)、半夏洗,四两(12g)、细辛一两(3g)
【用法】上四味,末之,内真朱为色,炼蜜丸如麻子大,先食酒饮下三丸,日再夜一服;不知,稍增之,以知为度。
【治法】逐寒散饮,通阳和中。
【适应证】脾胃阳郁寒饮证:脘腹疼痛,遇寒则剧,脘腹中有水声,或便溏,或呕吐清水,手足厥逆,舌淡,苔薄白,脉沉或迟等。
【原文应用导航】寒气,厥逆,赤丸主之。(第十16)
【配伍原则与方法】脾胃阳郁寒饮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脾胃阳气郁滞;寒气相乘脾胃;饮邪肆虐脾胃气机。因此,治疗脾胃阳郁寒饮证,其用方配伍原则与方法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。
1、针对证机选用通阳散寒药 脾胃阳气郁滞而不行,寒气乘机侵袭,寒气内结则又加剧脾胃阳气郁滞,则证以手足不温,脘腹寒冷为主,其治当通阳散寒。在选用通阳散寒药时最好再具有温化寒饮作用。如方中乌头、细辛。
2、合理配伍燥湿化饮药 脾胃阳气郁滞,脾不得运化水津,胃不得主纳水津,复因水津不得阳气所化而变为水饮,其治当燥湿化饮。如方中半夏。
3、妥善配伍利湿化饮药 水气内停,阻遏阳气,阳气不得化水,水气进而阻遏脾胃阳气,水气乘机盛于内而又肆虐于脾胃,其治当通达阳气。在选用通达阳气药时最好再具有健脾益气渗湿作用,即通阳不在温,而在利小便。如方中茯苓。
4、随证加减用药 若呕吐明显者,加陈皮、竹茹、旋覆花,以降逆化饮;若腹中胀痛者,加延胡索、川楝子、枳壳,以行气化饮降泄等。
【临床应用指导】1、药用个性(1)乌头温通阳气,驱逐阴寒,通达脾胃气机而止痛。
(2)半夏温中燥湿化饮,降逆止呕,使脾胃能够升清降浊。
(3)茯苓渗湿健脾益气。
(4)细辛温阳化饮,温阳散寒。
2、药用共性赤丸不仅可主治脾胃阳郁寒饮证,还可主治下列所举病种而具有赤丸主治病理特点者,以法用之,则可取得明显治疗效果。
可以治疗慢性胃炎,慢性腹泻,肠结核,肠易激综合征,心肌炎,风湿性心脏病,肺源性心脏病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。
【方用药理作用】1、茯苓药理作用:详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。
2、乌头药理作用:详见乌头桂枝汤。
3、半夏药理作用:详见柴胡桂枝汤。
4、细辛药理作用:详见麻黄附子细辛汤。
【类方】白术散【组成】白术四分(12g)、川芎四分(12g)、蜀椒去汗,三分(9g)、牡蛎二分(6g)
【方歌】白术散是妊娠方,脾胃寒湿用此良,川芎蜀椒与牡蛎,健脾除湿功效畅。
【用法】上四味,杵为散,酒服一钱匕,日三服,夜一服。
但苦痛,加芍药;心下毒痛,倍加川芎;心烦吐痛,不能饮食,加细辛一两,半夏大者二十枚。服之后,更以醋浆水服之。若呕,以醋浆水服之;复不解者,小麦汁服之。已后渴者,大麦粥服之。病虽愈,服之勿置。
【治法】健脾除湿,调中安胎。
【适应证】(妊娠)脾胃寒湿证:脘腹时痛,恶心,呕吐,不欲饮食,四肢不温而困重,或带下,或腰痛,或胎动不安,舌淡,苔薄白而滑,脉弱等。
【原文应用导航】妊娠养胎,白术散主之。(第二十10)
橘皮汤【组成】橘皮四两(12g)、生姜半斤(24g)
【方歌】橘皮汤中用生姜,善治寒湿气逆方,干呕哕若手足厥,散寒降逆功效长。
【用法】上二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。温服一升,下咽即愈。
【治法】散寒和胃,降逆除湿。
【适应证】脾胃寒湿气逆证:干呕,或呕吐,或恶心,或嗳气,脘腹寒痛,遇寒则呃逆频繁,或手足厥逆,舌淡,苔薄,脉沉紧等。
【原文应用导航】干呕,哕,若手足厥者,橘皮汤主之。(第十七22)
甘草麻黄汤【组成】甘草二两(6g)、麻黄四两(12g)
【方歌】甘草麻黄汤二味,理脾散寒发阳郁,脾胃阳郁水气证,,功效显著病能愈。
【用法】上二味,以水五升,先煮麻黄,去上沫,内甘草,煮取三升。温服一升。重覆汗出,不汗,再服。慎风寒。
【治法】理脾散寒,发越郁阳。
【适应证】
脾寒阳郁水气证:饮食不振,脘腹胀满,四肢困重或水肿,或全身水肿,或腰以上明显,身肿按之没指;小便不利或少,尤其是身重恶寒明显;舌淡,苔薄白脉缓或迟等。
【原文应用导航】里水,越婢加术汤主之;甘草麻黄汤亦主之。(第十四25)
大乌头煎【组成】乌头熬,去皮,不咀,大者五枚(15g)
【方歌】大乌头煎逐阴寒,主治腹痛与寒疝,乌头与蜜要同煎,能愈厥逆与白汗。
【用法】上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。内蜜二升,煎令水气尽,取二升。强人服七合;弱人服五合。不瘥,明日更服,不可日再服。
【治法】温中逐寒,通阳止痛。
【适应证】脾胃脘腹寒痛证:脘腹疼痛,或绕脐痛,痛甚则冷汗出,手足厥逆,或呕吐,舌淡,苔薄白,脉沉紧或弦紧等。
【原文应用导航】1、腹痛,脉弦而紧,弦则卫气不行,即恶寒,紧则不欲食,邪正相搏,即为寒疝。(第十17)
2、寒疝,绕脐痛,若发则白汗出,手足厥冷,其脉沉紧者,大乌头煎主之。(第十17)
【医案助读】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胡某,男,61岁,公务员。自诉:右下肢足趾疼痛伴麻木、发凉2年余,经检查:白细胞正常,血沉30mm/小时。血流图提示:右下肢血管紧张度增强,弹性减退,重搏波消失。曾多次治疗,可效果不佳,近2个月来病证加重而前来诊治。
刻诊:右下肢小腿肌肉萎缩,似有水走其间,其疼痛如针刺,夜间加重,遇热则减轻,右趾肤色紫暗且冰凉,心烦急躁,舌质淡,苔薄白,脉弦紧。诊为阳虚寒饮证,其治当温阳化饮,以赤丸加味:
茯苓12g、制川乌9g、清半夏12g、细辛6g、黄芪24g、桂枝12g、地龙12g、乳香9g、没药9g。6剂,每日1剂,水煮2次分2服。
二诊:小腿肌肉间似有水走其间消除,疼痛有所好转,又以前方6剂。之后,累计服用90余剂,诸证悉除,随访2年未复发。
【按】审血栓闭塞性脉管炎,其病证表现遇热则减轻,则知其证机为寒气所侵袭,病理变化有水走其间,则为饮邪逆乱,心烦急躁为阳气内郁,以此诊为阳郁寒饮证,其治以赤丸温阳化饮,加黄芪以益气固表,桂枝以温经散寒通脉,地龙以通络利水,乳香、没药以活血行气止痛。方药相互为用,以建其功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